大者恬其性,细者静其形。
而所谓义务论,一言以蔽之,为道德而道德者也,照康德的经典表述: 善的意志并不因它造成或者达成的东西而善,并不因它适宜于达到任何一个预定的目的而善,而是仅仅因意欲而善,也就是说,它就自身而言是善的。就此而言,如果不纠缠于某些特殊情形之下的技术性细节,个体反抗加诸己身的不义,争取自身的正当利益,同时也就是在维护整个社会的正义。
此一层意思,照儒家的讲法,即为义命分立:其一,德具有相对于福的独立性。到了荀子这里,儒家批判理论发生了意义深刻的拓展:一则,荀子也同样强调人主的个体道德之于社会治理的深刻意义: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。显然,德性还不是完全的自足,幸福才是,而幸福也显然需要外在的善,因为,没有那些外在的手段就不可能或很难做高尚的事。至不济,则不惜忍受莫大的困苦屈辱以保持品行的高洁: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它关切现实,而又超越现实。
然而,亚氏又明确指出,德性既因自身又因它物而值得欲求,还不是最完善的事物。与仁同过,然后其仁可知也。从此,情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,这对《中庸》和《性自命出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尽管如此,此后情与性之间仍然纠缠不清。意,志也,从心、音,察言而知意也。一是针对五味、五色、五声过度所导致的民失其性:是故为礼以奉之:为六畜、五牲、三牺,以奉五味。故用其五行是说人因地之性的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以运行其作为身体之质料的五行。
耐人寻味的是,作者又把此五性分为喜气、怒气、欲气、惧气、忧悲之气和阳喜、阳怒、阳欲、阳惧、阳忧两种形式。关于此文的成篇年代,罗家湘、王连龙和甘良勇都断为战国中期(分别见罗家湘《逸周书研究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,第40页。
其一,细致、全面和深入地探索了天地之性及其与人性的关系,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以气为性、气禀自天的思路,为后来郭店简《性自命出》的性自命出,命自天降之论张本。在这里,游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气内情外、情生于气的观点,这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。[4] 徐复观:《中国人性论史(先秦篇)》,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初版,1987年第8版,第100页。(《礼记·礼运篇》)孙希旦注曰:天地之生人物,皆予之理以成性,皆赋之气以成形。
未见于外者相当于《中庸》的未发,为喜、怒、哀、悲之气,而性也二字则将此气明确为性。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民不失性、哀乐不失呢?游吉提出了两个措施。《大戴礼记研究》,2012年浙江大学博士论文,第134页),今从之。摘要:游吉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有意识地系统探讨人性问题的人物,其人性论思想及其主要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。
[33] 李学勤主编,浦卫忠、龚抗云等整理:《十三经注疏·春秋左传正义》,北京大学1999年版第1455页。生,好物也,死,恶物也。
[29] 黄怀信等撰:《大戴礼记汇校集注》,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,第1097页。[24] 李学勤主编,浦卫忠、龚抗云等整理:《十三经注疏·春秋左传正义》,北京大学1999年版第1454页。
人民若能如此,天下便可长治久安。在这里,审行信令的主词仍为先王。在这段文字中,需要禁止、抑制、约束、控制而又不具有价值属性的六种主观意识,只有好、恶、喜、怒、哀、乐六情。在讨论了六志之间的关系以后,游吉又说:是故审行信令,祸福赏罚,以制死生。另一方面,这对概念还有其自然含义。郭店简《性自命出》喜、怒、哀、悲之气,性也。
为君臣上下,以则地义。是故为礼以奉之:为六畜、五牲、三牺,以奉五味。
待物而后作,待悦而后行,待习而后定与及其见于外,则物取之也相对应,后句是性由内而外呈现的过程,前句则是对这个过程的具体说明,主语也是性。[30] 李学勤主编,浦卫忠、龚抗云等整理:《十三经注疏·春秋左传正义》,北京大学1999年版第1449页。
六亲和睦以事严父,若众星之共北极,是其象天明也。这种思路与《汤诰》惟皇上帝,降衷于下民以及《蒸民》天生蒸民,有物有则。
其实,古人对志的理解,也是相似的。如果说古人的情、志一也、情,志也等论断尚嫌笼统的话,那就让我们进一步落实情和志的具体关系。[31] 以失其恒性解失性,诚为卓见。此民之六志,亦六气共生之,非一气生一志。
注释: [1] 张岱年:《中国哲学大纲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82年版第183页。依此,这三句当为:气见为五味,发为五色,章为五声。
未生相当于《中庸》的未发和《性自命出》的未见于外。其三,情与志的地位和作用不同。
从行文看,游吉的这番言论是由赵简子的何谓礼之问所引发的,因而学者们多从礼的角度挖掘这段史料的价值。愚见以为,此句承生其六气,用其五行而来,故气字当指六气,也就是作为人之特性的六气。
故因有禀受、因循、因袭之义。为九歌、八风、七音、六律,以奉五声。[4]可见,他们一致认为,中国人性论的大厦,是由孔子奠基的。从其表述来看,人性来自天之明,人的形骸则来自地之性。
除了这段文字之外,在该篇中孔子对情还多有讨论,兹不赘述。游吉在民有好、恶、喜、怒、哀、乐,生于六气,是故审则宜类,以制六志之后接着说:哀有哭泣,乐有歌舞,喜有施舍,怒有战斗。
和《性自命出》一样,游吉亦称未生为气。看来,关于制字的本义,许慎提供了裁也和止也二说。
何谓曲直以赴礼?杜预注曰:曲直以弼其性。从《左传》等文献看,刘康公、师旷等对人性论都发表过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,都有可能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,遗憾的是他们的看法只见于零散言论,我们甚至很难据以判断这是个人的独到见解,还是时人的普遍看法。